“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所以我们也派年轻人去分兵把守,每人把守一个重要的路口。”孙凝晖坦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之日,就把“宝”押在年轻人身上,先后重用了一批像陈云霁这样的年轻人,也先后冒出了寒武纪芯片、开源芯片、高通量芯片、工业互联网芯片等有前景的新方向。
2017年,刚刚成立数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了首次评估,就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更成为近20年来信息领域唯一一家首次评估就获得优秀的实验室。
“做科研有时候就像打仗,讲究体系化作战。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是一个步兵连,而是一个‘混成旅’,既要有坦克营,又要有步兵连,更要有直升机团,这样我们才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这就是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中科院最大的优势。”
正如孙凝晖所说的那样,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将谱写新篇,不断点燃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形成产业革命的燎原之势。
想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对于“一个国际顶尖实验室应该长什么样”这个问题,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包云岗曾经很认真地思考过。
最后,他得到的结论是“人”。
在国外做博士后的时候,包云岗接触过一些在一流实验室工作的人。在交流中他发现,这些人“上来就跟你讲,他们要做的是改变世界的东西。不管他们最后能不能做成,普遍都是有这种心气的”。
反观国内,“敢”去宣告自己要改变世界的科研人员并不多,大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保守。除了文化差异和自信心的问题外,包云岗觉得,来自组织的支持非常重要。
最近,包云岗就在做一件可能会改变世界的事——他想改变芯片研发领域的游戏规则。
“现在做芯片的门槛非常高,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做。未来物联网发展起来以后,每个领域都需要芯片,但并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那种非常尖端的芯片。所以我们需要把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低几个数量级,让大量从业人员可以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
包云岗所说的,就是“开源芯片”的概念。
比如设计一个脑机接口的芯片,主要功能就是捕捉一些人的神经信号,然后进行一些处理。这种芯片规模很小,而且定制化程度很高,如果还用原来芯片开发的模式去做,既费时又费钱。如果用开源芯片去做,再加上敏捷开发的方式,一个很小的创业团队就能很快把原型芯片开发出来。
包云岗感到,正如开源软件支撑了整个互联网一样,开源芯片可能就是下一个重大机遇。“这个趋势可能会对芯片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且相信在未来的5~10年就会发生。”
最开始,包云岗带领一个小团队,做了一些开源芯片相关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对开源模式有可能改变现有芯片研发模式的预感愈加强烈。于是他向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凝晖汇报这些想法。
孙凝晖很重视,让包云岗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例会上给大家再讲一次,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都提提建议。例会上,大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晓维就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号召力,通过成立联盟的方式去推动开源芯片的发展。
“可以看到,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战略方向的把握上,是有一套很好的决策机制的。对于新生事物,实验室领导层面能够接受,然后通过群策群力,把大家的观点、认识汇聚起来。”包云岗说。
经过几轮讨论,包云岗更加坚定了这个方向是值得去做的。于是他的整个团队都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开源芯片的研究中。
2018年11月,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在浙江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告成立,旨在推动建立世界共享的开源芯片生态。联盟吸引了几十家科研机构、大学、高科技企业及投资机构加盟,包云岗任联盟秘书长。
“目前在开源芯片这个领域,全世界范围内尚未形成定局,大家都有机会。”包云岗说,“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遇。面对这个机遇,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责无旁贷,要扛起这面旗帜。”
他盼望着,在不久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开源模式做芯片,用开源芯片去改变世界。
(丁佳)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