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19:02  栏目2

在科研人员看来,他们的坚守,源于这里是地理人心向往之的地方,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最好的平台、创新开放的交流环境和自由包容的科研氛围。在这里,他们与最优秀的人才一起共事,能够获得更多更优秀的学术资源,个人能力也能得以充分发挥。

王劲峰曾是实验室的博士生,后来在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国家流行病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等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在王劲峰心中,“我始终是实验室的一员”。

记者与科研人员交流后发现,实验室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但更重要的是自我培养。从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教育经历中不难看出,他们大部分或是地理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是在这里有过学习经历。

“本土培养的人才占全部人才的一半以上。”裴韬表示,“他们长期在这里学习,对实验室的文化和环境会产生认同感,离开的可能性相对小。”实验室6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均为实验室培养的人才。

实验室主任苏奋振介绍,实验室的人才按年龄段、采取全程跟踪的方式进行培养,在项目争取、经费支持、平台环境等方面给予帮助,助推他们尽快做出优秀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尤其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在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等的申报中,有意识、有计划推动年轻人参与申报,并组织专门培训,由资深研究员作指导,培养青年人才的科研能力、科研思想,引导他们学会提出并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

“到我们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杰出人才,来了基本没有走的。”苏奋振自豪地说。

一流的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基地,一定要有一流的人才。这是全体实验室人员的共识。尽管现在会受到各方挑战,但实验室正努力为人才营造稳定良好的政策氛围,给人才以归属感和荣誉感。

“我们提供好的环境,让人才都喜欢来,无论是访问交流,还是在这里工作,都行。”苏奋振说。(韩扬眉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首批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35年的发展,实验室引领我国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实现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在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经过五代人的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实验室已发展成为我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研究的国际中心、战略性与前沿性地理信息高技术发展的国家阵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的国家平台、高端科研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作为我国地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成功通过了6次国家评估,1991年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在最近连续两次国家评估(2010年和2015年)中,都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报》 (2020-07-30 第4版 聚焦)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准博士生放弃录取仍被广西大学调走档案,校方 下一篇:“北斗时代”,我们的生活将怎样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