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19:02  栏目2

这一优势让实验室在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实验室副主任裴韬清晰地记得,1月22日,实验室部署专项,并在周成虎的带领下组建了应急小组,成员约100人。

令裴韬感触最深的是,这次行动凝聚了整个实验室的力量,每个团队通力合作,工作有条不紊——两个月里,他们构建了每日图说疫情信息平台、全国疫情图说APP、战“疫”分析系统,向国家和中科院提交了35份咨询报告,对疫情发展进行了准确预估,划定了风险级别,识别了医疗压力区域,为国家全面抗击疫情的决策与部署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Yukio Himiyama教授高度称赞了实验室的抗疫工作,并以国际地理联合会名义,将实验室的抗疫技术报告向全世界的地理学会推广,认为“这是一个及时、开眼界的贡献,不仅对于中国,更是对整个世界,坚信应被广泛周知。”

“地理学全新学科融合的大科学时代逐步到来,一个人、一个小团队对所有学科都了解是不可能的,解决大问题,应该采取‘大兵团制’,而这正是中科院的传统和优势。”周成虎表示,实验室崇尚个人能力发挥的同时,更强调团队意识,在实战中培养将军。

为更好地凝聚资源和力量,实验室下设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地图学研究室、生态环境信息学研究室、海岸带海洋信息系统研究室、地球数据科学与共享研究室、资源环境数据与分析研究室6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都是一个大兵团。

“而且,实验室已是‘四代同堂’的‘大兵团’了,我们还将延续这一传统。”周成虎说。

智才略:稳定支持,“冷板凳”上出成果

近两年,研究员王劲峰有种“不一样”的喜悦感——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医院等找到他,希望合作。

过去30年,王劲峰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他创立了地理空间分异统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已被26个国家和地区52个学科的学者使用,发表了上千篇学术论文,其中半数为SCI/SSCI论文、多篇见诸国际学术顶刊,成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地学分析工具。

基于这一方法,王劲峰主持制定了《空间抽样与统计推断》国家标准;与医院合作编著了《中国癌症地图集》;此外,这一理论方法还支撑了5G基站的空间布设。

“这原本是纯基础研究,属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认知,与应用离得比较远。”王劲峰说。他与团队成员研究了20多年后,才发表了有关这一研究成果的第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一直以来,王劲峰痴迷于基础理论探索,对空间分异性统计问题兴趣甚浓,只是,当年这一方向相对冷门,看不到应用前景,因此各方的支持力度并不大。但实验室相信科学家,始终支持王劲峰自由探索。“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室多年的稳定支持。”王劲峰感慨道。

研究员李召良与王劲峰有着相同的感受,他带领团队围绕“机理分析—方法创建—真实性检验”的研究主线,创立和形成了一套地表关键特征参数定量遥感反演建模与验证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解决了定量遥感领域数十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实验室给了科研人员很大的自由度和充分的支持,大家愿意坐冷板凳,能够安心做科研。”李召良说。

科学的突破,大多离不开科学家的敢想敢干,而自由的环境和长期稳定的支持则是他们能一直想、一直干的坚实“后盾”。

近年来,实验室部署了自主创新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开拓新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在某段时间内因各种原因没有申请到课题的年轻人,“扶持”他们渡过难关,继续坚持原有方向,不为了“生存”而改变研究路线。

苏奋振说:“实验室大多数人的研究方向都有持续性,且越做越强大。”

迄今,实验室不断解决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问题、研发了一批核心技术成果,并支撑和促进国产GIS软件与产业发展,建立了“数据—模型—软件—系统”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体系,每一模块都凝聚着数代人的坚持与努力。

过去35年,实验室从“0”到“1”开疆拓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走到国际舞台中央。如今,他们雄心勃勃,想要从“1”到“0”。

“0 是新的世界坐标原点,今后,我们不再跟跑,而是引领世界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理论,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和基础。”面对未来,周成虎充满自信。

来的人才不愿意再离开了

在当今人才流动频繁的大环境下,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显得有些“另类”。

“我们实验室的人才队伍比较稳定,流失的人才比较少。”实验室副主任裴韬告诉《中国科学报》。

实验室究竟对人才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准博士生放弃录取仍被广西大学调走档案,校方 下一篇:“北斗时代”,我们的生活将怎样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