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科技园从最初的3万多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6万多平方米,离不开闵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又共同推进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在位于上海闵行区零号湾创新创业大楼的一间会议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王伟明对旁边就坐的闵行区政府副区长吴斌表示感谢;吴斌也同样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并对包括上海地产集团在内的三方合作表达了美好的期望。而同在会议室的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很感慨,“合作来之不易”。

 

大学科技园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一直探索如何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在新时期,国家提出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又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向外围拓展成为趋势

 

1999年,我国首次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和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并于当年开始试点工作。2011年,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显著特点是以大学为核心或依托大学建立起来的。其兴起,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自我发展的需要。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以北京、江苏、上海数量最多,分别为15、15、13家。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调研时发现,大学科技园运营空间从高校周边向外围延伸已成为趋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除了最早从上海市徐汇区发展到闵行区外,还在浦东新区、奉贤区及江苏泰兴、常熟和浙江杭州、长兴等地设立分园;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从2001年揭牌成立到现在,已形成“一园多基地”布局,相继建成了杨浦分园、孵化器基地、普陀分园、虹口分园和嘉定分园。

 

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董事长戴大勇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经过实践发展,该大学科技园已形成“三围绕一依托”特色发展模式,其中“一依托”就是园区运营管理依托校地联动合作。

 

盲目扩张引发“园区病”

 

但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董淼军等人在调研时发现,部分大学科技园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了园区缺乏功能分区、总体发展产业定位不清、园区专业化服务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因园区规划不科学,盲目发展带来的“园区病”。

 

“部分大学科技园所依靠的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化基础不匹配,无法与地方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孙传龙在调研中也发现类似问题。

 

不同的时代,大学科技园承载着不同的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大学科技园虽然具有科研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培育和成果转化的功能,但由于每所高校发展过程和学科特点、人才机构的不同,在大学科技园建立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个主题是一致的,即突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019年3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学科技园主要功能是建立高校基础研究与市场技术需求的紧密联系。

 

张志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分析:“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等有所不同,合作路径也有所不同。”

 

“不同概念,一个主题”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是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尝试探索和地方合作相对有效的路径。之所以说合作来之不易,张志刚作为参与者感同身受。

 

时间拨回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主校区在徐汇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在这里。向来重视成果转化的上海交通大学有意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并积极谋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于是先在上海交通大学内部成立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后又与闵行区协商成立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学校的想法非常朴素,希望把校内的成果转化到市场中,进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1年,张志刚来到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四川农业大学:湖北增加招生计划,科教融合培 下一篇:河南大学:重视通识教育 培养“知古今、通文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