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四地环保厅工作人员正借助视频系统实时通报各自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贺泽群介绍,自2016年以来,遇重污染天气时,四地每天都会开展联合会商,分析研判空气质量,及时发布预警。2014年1月,四地和中央8部委共同成立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后,长三角区域空气环境治理逐年改善,PM2.5浓度相比2013年降幅超三成。在水污染防治方面,2012年,为解决浙江千岛湖上游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问题,皖浙两省在财政部、环保部支持下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基金,新安江流域水质达标则奖金归安徽,不达标则归浙江。近年来,新安江流域水质始终为优,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大气污染防治一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成果的取得,除了地方的主动作为,也得益于更高层次协调机构的参与和推动。”参与调研的民盟中央生态委员会委员强海洋说,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成果也值得重视。“一体化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注重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从要素合作更多地转向制度合作,这是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动力。”强海洋说。
着眼“整盘棋”,做好顶层设计
其实,在走访调研和与各地政府部门负责人及企业家、专家座谈中,调研组的专家们就反复听到一个词——“顶层设计”。许多人呼吁,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是解决当前区域发展协调难的关键举措。
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也发现,受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局限制,一旦面临涉及各方重大利益的复杂问题,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的约束仍然难以逾越。丁光宏认为,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优先选择相对容易的项目推进。“在目前长三角各地方政府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为平衡各方利益、争取协调发展,组建‘长三角发展基金’不失为当下可行的务实之策。”丁光宏说。
“三省一市现有的干部考核方式与区域合作的目标不适应,区域间竞争大于合作的状况明显,市场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更高层面上才能予以解决。”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杨桂山认为,长三角地区虽已经建立起了多种多样的联席会议或联合组织等协商合作机制,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务虚多、务实难,“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听到不少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反映的问题。”他建议成立更高层次的协调小组或授权地方成立协调机构,推动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丁仲礼强调:“应该认识到,一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如何率先发展、协同发展。”他在调研中指出,要进一步厘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准确内涵,明确一体化应该有哪些指标,如何考核。他建议,有关各方列出任务清单,找出优先项,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地区应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对标国家总体战略部署,起到创新引领带头作用,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6日 19 版)
(责编:王吉全)
上一篇:小家的心事国家的大事 下一篇:建设美丽乡村从污水处理做起(委员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