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手语识别手套就已经形成雏形。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其识别的准确率逐渐提高。但与预期不同,手语识别手套并未让“手语—口语”交流成为常态。
有观点认为,手语识别手套面临严重的逻辑问题,其只解决了单向问题,即聋哑人的语言输出,还无法将语音翻译成手语,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流闭环。
关忠表示,手语翻译为文字或语音,与文字、语音翻译成手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一般手语翻译手套只能将手势翻译成语音、文本等。与之相对,语音翻译为手语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使用仿生学的机器人,设计非常复杂、成本高;二是使用计算机的虚拟人技术,目前以虚拟手语主播的应用最为广泛。
这是否意味着手语识别手套的应用存在逻辑障碍呢?UCLA的研究人员指出,该手套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帮助更多人学习手语。
“手语的手势种类非常多,如果手套能够较好地识别出手语手势,那么其在其他领域,比如医疗、VR等,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关忠说。
王睿也认为,手势识别手套的应用领域较多。不过,在医疗中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是,保证绝对的可靠性和较高准确率;在VR应用中,则可用于VR教学,使教师能够通过手势调整所展示的作品的角度等,提升教学效果。(来源:中国科学报 卜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928-020-0428-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上一篇:全球首个心梗人工智能预警系统研发成功 下一篇:协作机器人研究获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