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18:52  栏目1

“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1963年,上海姑娘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樊锦诗初到敦煌时,被光彩夺目的彩塑和壁画所震撼,与精美艺术形成对比的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但她还是坚持扎根下来,将敦煌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和宿命。

1998年,樊锦诗(左四)与外国学者探讨壁画保护方案。资料图

为了让敦煌“青春永驻”,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樊锦诗为敦煌所做的一切,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功德无量”。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她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如今,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而四处奔走。

手铲释天书,一代代考古人在田野间探索,用自己的力量为考古事业发挥着光和热。“冷门”专业也有大舞台,期待有更多的“钟同学”,坚守自己的梦想,在考古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追寻文明之源,感受文化之美。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社科网等)


(责编:刘颖颖、韦衍行)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让艺术的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扉 下一篇:安徒生逝世145周年:他看到了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

发表评论